Sunday 5 June 2011

回应《思维》--- yong

Fun,你写得很好。我有一些读后感,如果写错,请纠正。

关于前3段,我想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类似的经历。我认为这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有一点关系。对于“如果能够把那事情一直记挂着反复思考”,我想,最佳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发展狭义相对论。他在很小时,就一直思考着: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追赶一束光,他应当看到什么呢?还可以看到时钟在跑吗(我们看到时钟在跑,因为光射去时钟,再很快的射进我们眼睛,所以我们才看到时钟在动)?这个问题困挠他10年之久。他在26岁才发表了《狭义相对论》。

唯心论和唯物论我认为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。我认为你的后半段,讲的好像比较倾向于唯心论。我很认同你的“每件事情,每个人的分析总会有出入,那就是内心思维的差异造成”。其实,我认为,真相是怎样的,没有一定的答案,就像我们用原子的概念来解释物质的结构,实际上,没有人真正知道原子是圆,还是四方形的,也没有人知道它真的含有电子和中子的,只是,我们用原子的概念能解释到很多现象,所以我们就接受它是这个样子的(很有可能它其实是另一种结构)。

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是有益的,然而亦有可能当读百卷书行百里路的时候,思维里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,而往后吸收进来的信号,都会依据着前百卷百里所经历的思维而做出信息表达”这一段也写得很好。我曾经读过一个《空杯理论》的故事,大意是说,一位年轻人向老禅师求取知识时,老禅师要求年轻人暂时把他所学忘记,这样他才能吸收到老禅师的知识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抛开既有的思维,才能吸收新事物。不过,这样做相当的有难度。就拿我做例子,我投资比较倾向于基本分析,我也用基本分析赚过钱,以后无论我看什么书,我都会“不经意地”把一切关于基本分析的资讯放大,而忽视技术分析的重要性。

至于“学术归学术,胸怀归胸怀”这一段,我认为,可以用左右手的故事来解释。很多人拿东西是用右手的,左手看似没用处,不过其实左手是用来平衡身体的。如果要继续争吵下去说:失去左手的人一样能提东西,我认为没有意义,因为,我们也有可能失去右手。左右手互相扶持,不必去分哪一个比较重要。

我也写得有点乱。写错请纠正。

P.S: 你既然谈了人有“先入为主”的思维障碍,你的下一篇,是否会谈到你如何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呢?期待你的下一篇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